印象笔记Evernote

郄维维《余华《活着》读书笔记》

2018.01.22
生命和死亡从来都是一个人们极力渴望去探讨出一个究竟,却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写出答案的话题,而我作为一个尚且还算年轻的生命,更是难以驾驭。这让我在读完余华的这本《活着》的时候,脑子里仿佛忽然对生命有了一些思考和理解,但这种感觉和思考却模模糊糊,让我一时无法言明。

《活着》这本书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一位老人大半辈子的经历。这位老人命途多舛,磨难横生。老人名叫福贵,原本是地主家的少爷,还娶了有钱人家的女儿作妻子。无奈年轻时的福贵仗着家里有钱,四处挥霍,沉迷赌博,把全部家当都输了进去。一夜之间,福贵家从富贵的地主家庭变成了一无所有的贫下中农。幸好他的妻子并没有离他而去,还一直陪在福贵身边。但是,福贵的厄运并没有停止。福贵的父亲因为家道中落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之后,福贵一家过着格外拮据的生活,福贵甚至还被抓去当壮丁。等他回来再次与家人团聚之后,福贵一家又先后经历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而福贵的母亲、儿子、女儿和妻子,都一一离他而去。这偌大的人世间,福贵再也没了亲人……

故事讲到这儿就结束了。老人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没有哀怨,没有哭诉,像一条悠悠的小河,在乡间安详地流淌,却洋溢着活力。余华在书中如此说道:“可是我再也没遇到像福贵这样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清楚地讲述自己。”

刚刚读完这个故事,我很好奇,为什么老人能够在经历如此多的磨难之后还能这样安然无恙地活着?细数老人经历的这些,每一个磨难,每一段坎坷,都足以让这个曾经是大少爷的人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芸芸众生,万千世界,福贵到最后,只剩孤身一人,还有一头老黄牛。哑巴女儿难产而死、女婿做工时意外死亡、母亲病逝、儿子为县长夫人献血而死,挚爱的妻子因软骨病也没能陪伴他到最后。痛,很痛,哪怕我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读者,依然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压抑,呼吸之间都带着生命的负重,有点喘不过气。

记得曾看到韩寒一段关于生死的描述:“写东西的人都爱谈生死,觉得深刻,有人喜欢看透,有人喜欢解构,往往没怎么经历过的人会有感悟一堆,经历越多反而要说的越少,死去活来的那些也许早就生死疲劳了。所谓深刻就是深深刻在你上,扎一刀,喊一句,再扎一刀,再喊几句,多扎几刀,拧一下,就安静了。”

我想,这番话确有几分道理。正如福贵,经历了太多,痛苦了太多,到最后,也就没有太多咋咋呼呼的感悟了。有的,只是困苦之后的平静和超然。物极必反,当我们看过了太多生死,经历过太多锥心之痛,所剩下的那个我们,已经能够平淡面对上苍的“礼物”了。

在那样一个年代,福贵这样的人作为平民老百姓的一份子,活下去的理由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国家社稷、宏图伟业,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罢了。突然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身边听到的那些抱怨和哭诉,再想想福贵。人家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却还好好活着,我们呢,还整天要死要活,多少有些矫情。人生啊,在生死面前,哪一件事不是小事。我们在看到福贵所经历的苦难的时候,也要看到他所曾经拥有的那些美好。挚爱的妻子,无论何时都陪伴在他的身边,哑巴女儿,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和独立,活泼的儿子,懂事也勤快,曾经的一家四口,也其乐融融。

福贵之所以还能赤条条行走在世间,我想,也是因为他脑海里,还有对这份美好回忆的眷恋,对这份真情的眷恋。生命的过程,不仅是对苦难的坚忍,也是对美好的渴望和回味。生活中的我们也是一样,感受到刺骨的寒冷的同时,也要感悟到身边的温情。父母、朋友、恋人,他们的爱给我们力量,也给我们活的希望和动力。让这一生,充满真情和美好。

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着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活着,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不求活的轰轰烈烈,只是希望,当我们在暮年之时,回忆起过往,还能做到一笑而过,坦然置之,在一个无聊的下午,跟一个路过的陌生人分享自己当年的故事,淡淡讲完,挥一挥衣袖,便独自离去。披着夕阳的余光,慢悠悠走上回家的路。
 
济南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 郄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