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Evernote

文政的故事

2018.03.19
14岁,你在做什么呢?
文政,就是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14岁男孩儿。


《我们的新家》使用了大量黑色的不规则线条,在跳跃透视规则的情况下呈现了一幅新家的面貌。可当你定睛观看这幅画作时,又会发现每一笔线条都自由它的规律在。这是属于文政的画作。

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十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象文政能有今天。”文政妈妈如是说。

3岁那年,文政被确诊为自闭症。

就像某一天突然失掉了所有语言的小精灵,从此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就算在他耳边敲锣打鼓,他都不会理你。”
那个时候,他不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随便抓起什么就往嘴里塞;带文政出去的时候,他可能会突然滚地,哭闹半个钟,劝什么都无法停止。
“好恐怖,真的好恐怖。”回忆起这些,文政妈妈脸上写满了恐惧。
生活还要继续,接受现实之后,妈妈和爸爸还是打起精神,让文政接受训练。
幸运的是,半年以后,文政开始会叫“妈……妈”。对于文政的母亲而言,这两个字,像是暗夜后的第一道曙光。
“尽量支持他所喜欢的,发展他所擅长的”

小学二年级,文政开始学习钢琴。
起初妈妈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孩子的手、脑不协调。甚至学习拿筷子,都比常人更难,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反复训练。而学钢琴不仅能训练手,还能联系大脑的协调性。
谁知道,文政自己很喜欢,而且上手很快、对音乐的节奏感把握也很强。看到这样,妈妈心里开始有期待,要不把文政专门培养成音乐家?
与此同时,妈妈考虑到,艺术都有相通性。画画或许文政也会喜欢,从此便让文政进入WABC学习画画。
一开始,文政的兴趣并不高。对此,机构的教员倒也不着急,不刻意教他什么,只想让他保持对这件事的热情,有半年的时间,俩人就各自拿着笔,简单聊聊天,度过许多个下午。
直到有一天,爸爸妈妈带文政游历了半个中国。回来之后,他对线路图、结构图疯狂着迷,对画画的热情也像坐了火箭一样,直往上蹭。
他每天研究BRT线路图、地铁线路、不同空间的平面结构图。光是BRT线路图,一画就是30几套,一套里头还有十几二十页。
尽管每次创作的主题重复性很高,但妈妈还是由着他这么画了一年。
“他喜欢这么表达,就由着他去嘛。”
一年的时间没有白白等待,文政的“线路图”中,开始出现人物、剧情。他把一起上课的同学,也画进画里。不仅如此,他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到了这时,妈妈发现,文政对音乐的兴趣,明显减弱了很多,琴也比较少练、鼓也不太勤打了,一有空就是画画。这跟妈妈一开始的期待,不太一样。
但很快,妈妈也就释怀了。
“算了,随他喜欢的去吧,要给他选择的自由,不是来为他做选择。
“那是他的人生,就该由着他的兴趣爱好来往前推进。
“我尽量支持他所喜欢的,发展他所擅长的,就是了。”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在兴趣选择方面,妈妈给了文政足够的空间;但在文政成长的路上,妈妈看起来,却像是默默地退到了场外。

就像她带文政去打篮球时,看到有些小朋友会抢文政的球,心里犹豫过是否要去干涉,但最后都是作罢。
“其实这就是孩子间的游戏,没有恶意。不管遇到什么难题, 他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我这次帮了他,他就无法自己去面对,也会对我产生依赖。
“所以我会关注,但不会干涉。一定要让他自己去成长。”
妈妈未曾特意跟周围的人介绍文政是“星星的孩子”,她不希望孩子在别人有先入观念的环境中成长。
同时,在目前这个阶段,她不会主动向文政介绍“自闭症”。
“不能让他认为自己是很特殊的孩子,不能让他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如别人,以此让别人去帮助他。
“我不能让他给自己找这种借口。遇到到任何事情,他都应该自己去解决。他有这个能力。
现在每次出门,她会告诉文政,“妈妈不认路,你要带我去。你让我上车就上车,让我下车就下车。”而文政每次都会乖乖地查好线路,带妈妈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甚至是香港。
”你们曾经走错了路吗?”
妈妈很坦然,“倒是没有。我充分地信任他。走错了就重新走咯,也没什么。
“我在他面前,其实是个需要保护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