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Evernote

好奇学校创始人池晓:用小微学校留住教育的可能性

2018.11.19

芥末堆 红印儿 11月19日报道
11月15日,在主题为“碰撞·演变”的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上,好奇学校创始人池晓发表了题为“角落里的教育可能”的演讲。他与大家分享了好奇学校的前世今生、小微学校对于保全教育可能性的价值以及对智能时代里教育形态的构想。
“未来已经发生,尚待分布平衡。”William Gibson曾如是说。
以下是池晓的演讲实录:

我们每个人脑海里都对教育有一个刻板印象。当我们提到教育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东西其实是差不多的。从幼儿园一路读到博士的这套线性教育制度,是我们几乎所有人对教育全部的刻板印象。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教育大概就在这个线性的过程里,只不过我们每个人离开的时机不太一样而已。我把这一类教育统称为知识的教育。
在这套工业化的教育体制里,除了公立学校,还有相关的民办学校、职业技校、师范教育、补习培训等教育形态,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教育这个概念的一个公共认知。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个认知的范围里常常忽视一些东西,比如辍学、在家上学、私塾、自杀。但实际上这都不是我今天叫讲的“角落里的教育”,这都是公众认知里对教育形成的一个刻板印象。
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斯克、罗永浩、韩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叫做辍学者,实际上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童话大王”郑渊洁自己在家教自己的孩子,他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父亲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把他培养成才的。这是我们公众认知里最熟悉的一个在家上学的案例,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王才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读经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全国各地掀起了读经热。杨永信还开过一个戒网瘾学校。我把以上这些教育的形式纳入到广义的私塾范围里,它们也是我们平时可能会忽视的教育存在形态。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05年,中国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是1671.74万人,2017年,中国大学大专总入学人数是761.5万人,两者之差是910万人。这意味着他们在人生的前18年也为了进入到好的大学付出时间、精力、热情和尊严,但在人生前18年最重要的事情上得到了一个失败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群人才是真正的主流,我们考上了大学的人都是少数派。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要么…要么…”的非黑即白的语境里面,家长都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上一个好大学。在这个语境里,是不是有一些中间地带被我们忽视了,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工业革命之后,普鲁士开始推行以国家主义为核心的工业化教育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解决了地球上大多数人识字、认字的问题,完成了扫盲的任务,它让很多人从一个只能在地里耕田、大字不识的农民变成了可以读懂基本操作指引的流水线上的合格工人。工业化的教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教育问题。但在最近一二十年,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从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探索;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学校要从一致化走向个性化;在教学层面,我们需要从确定性走向可能性。在过去的那套教育假设里,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对确定性的追求,但是在现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能力。
这就是我所说的角落里的教育可能,是在过去的教育假设之外正在生长的一些教育可能。国内已经有非常多的前辈做出了尝试,这类学校叫做创新型的小微学校。
我在这里列出了一些小微学校,每家学校在不同的城市都代表着可能性,每一家都不一样,每一家都有不同的境遇,但是每一家都在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应该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就是角落里的成都好奇学校。

好奇学校是我们的校名,但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一个动词词组来看。我们的英文名字叫做curionesty,是两个词拼出来的,一个词的意思是好奇,curiosity;另外一个词是诚实,honesty。我们希望学生都诚实地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完成主动性的学习,也希望我们自己的教育探索是始终诚实的。
我们的学校是从“钥匙玩校夏令营”里生长出来的。钥匙玩校以游戏为主要的教育手段,针对青春期的孩子做了非常多教育主题开发和探索方面的工作。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进行了小微学校的尝试。开学那天只有一个学生,现在有十多个学生了。现在大家都在探讨各种各样的指数级增长,从1-10是真正意义上的指数级增长。
整个学校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是家门即校门,城市即校园,家门从里往外开就是校门,从外往里开就是家门。我们把整个城市都当作校园,在不同的地方、向不同的人、借助不同的资源进行学习。我们那时候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固定的校舍,后来慢慢发展出了几个支柱课程,包括运动、阅读、互联网以及行动做事。围绕这几个支柱课程,我们开发了非常多的课程。

我们的每一门课程都是特色课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以后,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围绕我们的核心教育目标展开:培养有追求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追求的人其实是做到了两件事,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我们的三个课程有三个中心,好奇、勇气和觉悟,分别指向认知、行动以及自我反思,其实所有这些东西联结起来,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
我们也重新去构想一个学期可以怎么设计。开学第一周是贪玩周,只要完成了假期作业就可以去玩。我们有尝试周,每个学期的期末有考试周,进行项目任务的成果展示和一些公开演讲。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时间组织形式。做事课是根据任务做各种各样的分享会,创造课每次会针对一些不同的主题做一些小的创造。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我们举行了学校的第一次成人礼,在11月11日这天,为4个学生举行了独立成人的仪式。
有的课程会利用整周时间做一件事情,我们基于真实的对学校园图书馆的需求,用两周的时间把一辆巴士改造成了我们的图书馆。然后我们形成了有中心、无边界的课程观,每一门课都有一个中心主题,边界又与其他课程发生连接。
关于我们的学习方式,我们以混龄通识教育作为基础,采用导师制的自学引导,给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教育。我们从他们的个人追求出发,也鼓励他们学会合作、进行团队创造。我们鼓励他们学在真实中,在真实的场景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在真实的环境里去学习面对真实的挑战。我们鼓励他们去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和擅长的方式,并以此来创造价值,去选择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并且一直为它负责下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人。这就是我所说的角落的意义。
有人曾经问我,对于你所做的尝试,你最希望它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说可能我们对我们自己在做的教育尝试的想象还不是很多。作为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我当时能一脚踏进教育行业,就是因为看到了很多教育前辈做出了非常多有勇气的尝试。我很受触动,他们让我相信了一件事,就是在现代的中国做这样有想象力的事是可能的,我们心中对教育的那些美好想象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只要你去做。
我也希望我们做的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尝试能够触动到一些人,让更多人基于对教育的想象创造出更多的教育可能。教育目的是保留可能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的潜能应该得到发挥,我们的才华不应该被浪费。
要保住这种可能性,需要不同的教育机构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选择,让孩子成长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去挑战、去接触到他有可能喜欢的东西。

William Gibson的这句话常常被引用:“未来已经发生,尚待分布平衡。”我觉得多样化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到来,即使它现在还很小。
最后我也希望我们做的这些不起眼的小尝试,能够让在座的各位有所触动,有一天当不同的教育选择给到你的时候,你能有勇气选择自己心中真正在意的那一种。
点此查看所有嘉宾精彩分享>>

下载大会专属笔记模板
在印象笔记里轻松做会议记录吧~

印象笔记是一款风靡全球的免费笔记应用,是全球 2 亿人的工作空间。你可以使用任何一台设备打开印象笔记,在这里专注完成写作、收集有用信息、快速发现所需、随时演示想法。

印象笔记企业版印象笔记专为团队打造的版本,致力于为教育培训机构打造强大、易用的云端教学资源库。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新东方在线、帝尔私塾国际英语等众多教育培训机构都是印象笔记企业版的深度用户。

新技能get√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我的印象笔记】微信号,即可永久保存嘉宾完整分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