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Evernote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如何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

2018.11.20

芥末堆 小筱  11月19日 报道
11月14日,在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教育技术如何不被滥用”主题分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李玉顺发表了题为《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的主题演讲。
李玉顺认为技术已经进入教育场景的最后一公里。他结合国家政策和调查分析指出,当前互联网学习已经相当成熟,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就变得非常重要。
李玉顺提出网络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注意力、信息力、参与力和协助力。在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方面,政府、学校、家长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此外,理解当代的学习者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嘉宾演讲实录:
碰撞的源起是什么?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引领碰撞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聚焦于学习者培养这样的视角来开展讨论。

技术进入教育场景的最后一公里


这张图实际上呈现了从黑板到平板电脑这样的终端形态进入中国教育课堂的实践场域的年份,你可以看到技术快速的进入课堂。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技术有没有常态的进入课堂呢?我们看到个案的学校,个案的老师。但是你看不到成片的区域,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跟我们今年这样一个“大碰撞”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来看看国家,2010年国家层面上把信息化定位为具有革命性影响,这是咱们国家的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写的,是国家战略性的文件。十九大以后叫教育信息化2.0,今年4月份发布的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里面提的目标也是非常明确,叫“三全两高一大”,就是说教学的全面应用,学习者的全面应用,数字效能的全面覆盖。第二个方面叫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第三个是什么?就是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当前的碰撞也是发生在互联网这样广义的场域。

这张图呈现了从2013年以来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所看到的,技术是不是能助力教育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从资源到在线平台,到新型的资源到在线课程,混合学习,技术在助力整个教学过程全域流程再造。我们说中国的互联网教育领域,叫野蛮生长,因为不成型。它究竟给教育带来哪方面的知识?有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和工具不知道。
我们先说发展。伴随着我们对学生事例和身心健康的关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实施建设的方案里面提到了关于技术跟教育关系问题。方案前面写到科学合理的使用电子产品,但是后面有一句话叫严禁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进入课堂。
这里面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从其他的视阈来看技术是否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当然随着电视台的播放,这种追踪的报道又进一步发酵。我们说互联网教育行业进入多事之秋,但是是不是只有中国有这样的现象?其实无论是通过媒体还是其它的渠道,我们能感受到这种现象在今年实际上是全球的一种现象。很多国家都在思考,或者出台法律,或者通过技术途径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我想今年聚焦这样一个主题,对于社会引领教育技术,科学有效的利用是非常好的牵引。
那么是不是在这些实践的碰撞就为止了?不是的,还有一件事情,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年初宣布游戏成瘾,网络成瘾是一种疾病,分成十个等级。这个事情实际上给了我们警醒,就是如何关爱孩子的健康。不仅仅是视力,更是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所有的要素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把技术深度的推入教育核心的业务构成的时候,我们感觉到镇痛。确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它给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实践多元的声音。我们知道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很难的,启动的环境很难,但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所以就教育来讲,我们要准备好迎接技术进入教育场景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我们在2014年做过一件事情,这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牵头的,有北师大,华东师大,百度教育这样一些单位合作,我们试图去反应当前互联网教育发展进入教育场景的状态程度。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呈现呢?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全域的呈现看清楚大局,这样决策微观的实践就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理性。

那么如何去度量这件事呢?这是我们在研究层面所做的工作。我们从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学习环境,2000年互联网跟我们教育有没有关系?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主要是马云这些人在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还没有人思考为教育在互联网上提供解决方案,但是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2012年以后中国的实现场域里面这种实现进程在加速。另外,学习者是不是已经迁移到这样的环境下面来开展学习?学习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学习的过程如何?学习体验是怎么样的?这是我们第二个关注的。
第三个是互联网学习的成熟度。这里特别提出一个词叫“成熟度”,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在面广量大的基础教育实践里面,我们一直听到社会的反面之声,我们要不要给孩子手机?手机要不要进入课堂?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上,包括很多的校长都很困惑的事情。这背后映射出来我们是不是给学生在这个方面做了有效的引导?不仅仅给予他们信息的搜索、整理、加工、问题解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注意力的关注,对于自控力的提升。这些是当前我们非常关注的。

学习变得无处不在


接下来我想跟各位呈现一组数据试图来说明这样的问题,这个数据是基于6.4万的学习者,一定意义上呈现中国学习者的现状。从这个数据反映的人群分布可以看到我们的大学生,成人学习者从2015-2017年向高龄段迁移,每年是13%。那么谁是互联网学习的主要群体?高等教育和完全在职者,这是什么样的状态?
那么好了这里面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说成人的学习已经越来越多发生在网络上,我们要不要引导孩子。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你问这些学习者他们的学习场景以及它们开展学习的原因。非常有趣的是你可以看到非正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发生。那么这两件事情综合在一起说明什么?说明学习正变得无处不在,就是不再像过去那样。我们知道过去做教育研究,一个人一生学习,非正式学习占到了75%。但是这样的实践是基于传统意义上去统计的,那么现在你看通过网络这种非正式的学习真的变得无处不在。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数据,你问这些学习者,学习要不要认真?要不要文凭?要不要学分?你会注意到44%的人说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也不需要背后的反映了学习成为我们内在的自身需求的学习。而现在很多学习是什么?是老师逼的,是家长逼的,是社会逼的。

如何引导学生做理性的学习者?是不是可以以理性的方式去引导?这个数据给了我们启发。如果你是提供互联网教育产品的,那一定在你的产品里面设置一些引导帮助孩子适应这样的学习文化。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成人里30%到40%是控制不了自己。
那么这个数据说明什么?说明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视野性

刚才是发生在互联网络上的,现在我们看看3.7万学生填写的数据。手机使用是最多的,占到了82%,81.4%的学生愿意借助互联网学习。
如果你在学习中碰到问题你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什么?——上网查找资料,老师已经排到第三位了。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系统应该更加的开放,社会的发展,社会群体的认知实际上是超越我们学校来适应这个技术环境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互联网行为的许可模式是如此的相似,这个相似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些客观的规律去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系统里面理性的使用互联网络。
我们也可以看到自控力是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针对学习者的素养提升,我们是不是要为学生在终生化学习的这样一个社会里面注入一股力量?我觉得这是他带给我们的启示。以上是我们通过大范围的数据的研究,行为的调查得出的一些初步的理解。

如何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

另外一方面我们向远点看,就是说互联网走到今天已经有些广告题,过去叫网络时代的语言助理。新一代的学习者迅速的通过多媒体接受资源,相比之下我们更偏爱慢节奏、有控制的发布原本有效的资源。
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在处理文本之前孩子们更愿意看图片,声音和视频。而我们传统的学习者更倾向于在看文本,这些是新一代的学习者跟过去的学习者的差异。
研究上面有人提出“网络素养”。那么他所提的素养包含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注意力;第二个信息力;第三个参与力,第四个协助力以及联网在线的智慧。技术的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上,可是我们对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准备好。
于是我们就提出了一个思考的命题,就是如何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基于我们的实践,政府、学校、家长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
同时从技术来讲我们要了解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细节,它的精髓在于什么?我们要去深度学习体验。技术在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多样化的交流交互,和以数据为基础的学习分析评价方面,带给学生更高的体验性。
当然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是客观的外在的东西,我们必须理解学习者。理解学习者我想是他们这一代人进行自我认同和探索社会的交往。因为我在高校里面带研究生,本科生,我就感觉他们都是很聪明的。同时另外一方面他们真的跟我们越来越不同了。如何为他们提供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可能是社会在推动技术教育应用的时候越来越需要关注的话题。手机沉迷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是源自于这个方面,而不是技术教育应用价值的一个削弱,而是我们人对于学习者的关爱欠缺。
技术越来越使得我们学习成为闭环,如何能够适应这个社会?我们要一起努力共同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
点此查看所有嘉宾精彩分享>>

下载大会专属笔记模板
在印象笔记里轻松做会议记录吧~

印象笔记是一款风靡全球的免费笔记应用,是全球 2 亿人的工作空间。你可以使用任何一台设备打开印象笔记,在这里专注完成写作、收集有用信息、快速发现所需、随时演示想法。

印象笔记企业版印象笔记专为团队打造的版本,致力于为教育培训机构打造强大、易用的云端教学资源库。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新东方在线、帝尔私塾国际英语等众多教育培训机构都是印象笔记企业版的深度用户。

新技能get√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我的印象笔记】微信号,即可永久保存嘉宾完整分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