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用生活案例提升你的元认知
蔡康永,一个经常在电视上说话的人,他是“康熙来了”里很会聊天的“读书人”,“奇葩说”里那个把话说在心坎上的温柔导师,更是台湾金马奖多年的御用搞怪主持。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的职业让他和无数很会说话的高手交过锋,到了现在,他应该报答所有教过他说话的人了,所以,他写了这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用真实的案例分享说话心得,让你在未来更受欢迎、更讨人喜欢!
这本书不“灌鸡汤”,不以长辈的口吻讲大道理,整本书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场景案例”,还原普通人日常会犯的一些说话、行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者的态度既不抨击也不指责,而是给读者提供另外一种“处理方式”,让你感受到“原来我还可以这么说、可以那样做!”从而自然让读者意识到之前的“不妥”。每个案例最后,康永哥会给出他的“方法论”帮你升级你的“元认知”,真正有效提升你的说话水平与处事方式!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整本书要表达的“说话之道”,那就是: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历着元认知、认知、观念、方法论、践行的升级路线,让我透过研究并练习说话这件事,从根本上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慢慢的,让自己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成为一个更会说话、更受欢迎的人!
观念升级一 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自我反思:
1、对于学生,我说了一个合格老师应该说出的话吗?
2、对于上级,我说了一个合格下属应该说出的话吗?
3、对于老婆,我说了一个合格丈夫应该说出的话吗?...我们发现,各种关系的矛盾,常常是一方说出了那种关系“以外”的话,伤害到对方,从而造成了关系破裂。
重构观念:说什么样的话,决定于你要在对方的眼中,扮演什么样的人。你要想当一个好丈夫,就要说“好丈夫”应该说的话;你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就要说“好老师”应该说的话......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谨记“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实践行动:规定每周选择一天给自己一个学生及一个好友各发出一则信息。
1 针对学生,关注他的学习问题与困难,并给出解决方案;
2 针对好友,问候对方,而且在对方回复信息之后,一定再回复一则给对方加油的信息。
观念升级二 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聊自己,唱 K 时每个人都想自己唱
自我反思:
1、身边的朋友会经常跟我倾吐心事吗?
2、招待客人时,除了给对方吃喝,还给他倾述的机会吗?
3、每次唱 K,我都有帮朋友们点歌、安排歌曲的顺序、帮一直没唱到歌的人插播吗?
重构观念: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但成熟的人会懂得:自私不等于只让自己过得好,我们也要意识到让别人也好,因为别人好,我们自己才有更多变好的机会。
实践行动:
1、面对父母的唠叨,训练自己专注的倾听,并在适当的时候给父母回应;
2、跟朋友聊天时,尽量不让自己说出“我”字,每次想说出“我”字时,都改成“你”字或“他”字,要训练自己成为一个不断把话题丢给对方、让对方畅所欲言的人。
3、偶尔组织朋友的聚会或唱 K,用心招顾到每一个朋友,让他们都有机会表达和展现自我。
观念升级三 换位思考,你到底是在做加法还是减法?
自我反思:
1、每次上台演讲,我真的有设身处地地以台下观众的立场来设计演讲内容吗?
2、开口找人帮忙时,如何让对方欣然接受并让对方没有“吃亏”的感觉?
3、向对方道歉时,如何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并让对方原谅自己?
4、逢年过节,在“群发短信”的狂轰乱炸下,我能脱颖而出让对方感受到我宝贵的真诚吗?
重构观念:
1、 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事情,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是在给彼此的关系做“加法”;
2、 良性的人际关系只有一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并能打造“双赢”局面。
实践行动:
- 每次演讲之前,回答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1 听众是谁?听众为什么会来听?听众究竟关心什么、要什么?
2 我希望通过这个演讲,能让听众得到什么?并由以上两个问题为目标,设定自己的演讲内容;
2、找人帮忙时,要强调对“对方的好处”或“给对方的补偿”,以平等的姿态找人帮忙;
3、表达道歉,先把自己的过错或所造成的麻烦,在脑子里过滤一下,然后梳理可以采用的补救措施有哪些,接下来,就是勇敢地向对方说明自己犯了什么错,有多清楚这样的错给对方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及困扰,同时献上我的解决之道;
4、 节日发出的每一条短信,都一定要暑上对方的名字,针对不同的人送出不同的祝福!
以上三个观念的升级,在不断践行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当你越会说话时,别人就越快乐;
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你就会更快乐。正所谓“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啊!
最后,感谢康永哥的这本说话之道,使我有幸进化成了新的“物种”。
长沙新东方学校优能高中部 叶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