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拜读了翦伯赞先生的大作《秦汉史十五讲》,带着几分激动,我打算上网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好借鉴借鉴,但是我在网上并没有找到有用的信息,就连百度百科上也是错的(我后来修改了这个词条)。
冷静之后,我又觉得在习惯什么都百度的年代,我们对独立思考这件事已经感到陌生了,我何不正好借这个契机,独立地梳理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呢?
《秦汉史十五讲》的第一讲就开门见山地列举了秦汉历史上的若干个问题,这种以问题引入的方式很快抓住了我的眼球。下面简述几个我感兴趣的问题。
一、暴君之外的秦始皇
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印象并不好,秦始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暴君,学过初中历史的同学还知道他“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我曾经也背过这句话,可是不理解其中的内涵,在翦伯赞先生的书中,我找到了解释。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新时代。
封建专制主义与封建领主制本质上都是封建主义,但却是一大进步,因为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农奴制度的废除。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把土地私人所有制推广到了从前六国统治下的地区。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样也有过这样的疑问:既然土地的使用者要向国家交租,那土地不应该是属于国家的吗?翦伯赞先生用一个小小的幽默回答了这个问题:“两汉的政府还向人民征收口税向商人征收财产税,此外车船有税,市肆有税,岂不一切都是国家所有了吗?”其实,两汉的地主完全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他们的土地,可以买卖也可以赠送,所以说土地实际上还是私有的。
此外,秦始皇最受人诟病的莫过于焚书坑儒,这个看似冲动之举实际上也有颇有深意的,秦始皇虽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封建贵族割据的局面,但是作为旧封建贵族意识形态的文化思想,并没有随着就封建贵族的灭亡而立刻消失其影响作用,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场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焚书坑儒使先秦的古典文献受到很大的损失,这是值得惋惜的。
感悟小结:
- 历史上的大人物往往也是大政治家,他们的一举一动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集团的利益驱使所致。
- 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他的时代,要从宏观上看他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
- 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尽量寻找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开创了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体裁写著历史的崭新方法。也就是纪传体。这种以人为主体的历史方法。对人物的刻画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丰满真实。但是很难记录整个历史发展的全面情况。而且会出现重复记录的情况,比如说司马迁下腐刑这件事在《司马迁传》中会写,在《李陵传》中也不得不提。不过将汉武帝以前的历史归纳到一百多个历史人物的名下也的确是一个壮举。
被司马迁选中的人物身上都透露着历史的消息。“当他写完了一百一十二篇人物纪传以后,汉武帝以前的中国古史,便第一次放出了光明。”从人物的选取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迁独到的史学眼光,比如说司马迁为项羽作本纪,为吕后作本纪。
对于世家,司马迁选人的标准是看其人是否对于当时历史的中心是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些人物主要是割据一地或执政一时的贵族,然而亦有例外,比如说孔子和陈涉。从这两个人物的选取上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意识到革命和文化的历史意义过于王侯卿相的权力,这种眼见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在列传中,司马迁更是不论人物善恶,只论其历史作用,记载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甚至为正统所不耻的游侠之士作传。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一书的灵魂。“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即使是对汉武帝这样同时代的君王,司马迁也能大胆地讽刺武帝迷信鬼神巫术,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方士。不虚美,不隐恶的治史之风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感悟小结:
纪传体虽然不尽完美,但是它的开山之作《史记》仍然带给我很多启示:治史需要敢为人先、不拘一格的精神,司马迁在题材和人物的选取上都体现了其治史的独特性,非常佩服司马迁的气魄,直抒己见,言他人所未曾言、未敢言也,想起大学毕业写论文综述时上知网找资料,竟发现多篇雷同之作,不禁感概今日作学之人“静心”二字何在,想司马迁穷其一生做《史记》,方成为传于后世的名作,今日又有几人之作值得藏之名山?
儿时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感觉刘备好得很不真实,在翦伯赞先生生活的年代,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认同刘备才是正统,而翦伯赞先生在那时就能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评价是很难得的。翦伯赞先生认为拥刘反曹是受到正统观念的影响,所谓的正统观念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历史观,对皇帝不够忠诚的人就是奸臣,而曹操是一个有着“不逊之志”的野心家,所以没有一个封建皇帝会喜欢他,所以封建时代的文学家、戏曲家便顺应皇帝的意思抹黑曹操,但是站在现在说,我们已经不再是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那么说曹操是奸臣也就显得不太合适。
翦伯赞先生很高兴能在新编的《赤壁之战》中看见曹操的脸上有了一些红色,这意味着为曹操“平反”指日可待,其实从本质上说,孙权、刘备和曹操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同样都是地主阶级武装集团的首领,赤壁之战就是这三个地主阶级武装集团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谁胜谁负,都是地主阶级的胜利,如果是曹操胜利的话,可能会统一全国,对于渴望统一的人民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不喜欢曹操呢?除了正统思想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吗?翦伯赞先生认为这是因为曹操玩了一把挟天子戏诸侯的把戏,认为天知地知己知,但实际上是路人皆知。于是大家就有了看笑话的心理。但是如果说曹操的天下是从刘姓手中篡夺过来的那就不符合事实了,因为当曹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起义的农民已粉碎了东汉王朝的天下,曹操的天下是自己打出来的,退一万步说,即使曹操夺了姓刘的政权又如何?谁说姓刘的就该永远做中国的皇帝?
感悟小结:
在一个司空见惯的观点背后可能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拥刘反曹的背后是对正统思想的迷信,一方面也说明民众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放,在一些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上,不运用自己的理智而选择人云亦云是很可怕的,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132人。会议有一个议程,通过《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会上最后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当时的表决方式是举手,有131人都举手表示赞成这个提案,只有一个人没有举手,这个人就是陈少敏。关于陈少敏同志的故事不再赘述,我只是想说,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史,要有运用理智的意识和勇气。
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翦伯赞先生非常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将大致思路整理如下,我认为这种分析方式对我平时工作中解决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 数量问题
- 来源问题
- 担当的工作问题
- 待遇问题
感悟小结:
我们现在写文章常常一上来就写,之前并没有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也并不明确自己写作的意义何在,结果一鼓作气写成之后发现自己写的问题别人已经研究过了,自己也没有挖掘出新的东西,徒劳一场。或是自己写了一堆,读者却不知道所叙述的问题意义何在,不知其然。翦伯赞先生首先开门见山地向读者介绍了问题的研究意义、现状和自己具体的研究思路,使后面展开的叙述易于理解,我认为,给人看的文章,首先要让人能够理解。
在文章的最后,翦伯赞先生又总结了前面所讲述的几个问题的重点,整个论述给人清晰有力的感觉,之所以将先生对这一问题的阐释做这样详细的叙述,是因为我觉得先生在这一问题的论证中体现出的严谨的思维严密的论证,由浅入深的说理过程很值得后辈借鉴。
五、对作者的评价
读书笔记的最后,我想谈一点我对翦伯赞先生的看法,我认为翦伯赞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不仅因为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奠基人,而且因为他的治史态度和为人。他反对片面强调以论带史的提法,反对狭隘地理解历史要为政治服务的提法,主张从历史实际出发,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得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结论。
在文化大革命中,先生被扣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帽子,备受摧残,凌辱。毛泽东曾于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发出“最高指示”特别提到对北京大学的翦伯赞、冯友兰要给出路。但四人帮的手下依然通过秘密成立的翦伯赞专案组,对其进行逼供,要求他证明1935年刘少奇与国民政府谈判时有变节行为。面对逼供,翦先生始终不愿做伪证。1968年12月18日夜,翦伯赞先生和夫人双双吃下安眠药自杀身亡。死时口袋内有两张纸条,一张说实在没有什么可交待的;一张三呼毛主席万岁。
在前面的感悟里我曾提到过史学家的勇气,坚持真理的勇气,他们甚至有些固执,就像笔下的历史,纵有千万种描述,终究只有一个真实的面孔,而这,正是他们所追寻的。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真实,直到自身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了解历史,理解当下。我们读史,以期阅世。
二、十全九美的司马迁
三、期待平反的曹操
四、死灰复燃的奴隶制?
在具体阐述问题时,翦伯赞先生从最容易被大家理解,争议最小,最有说服力的方面入手,在“两汉时期官私奴婢的存在是否标志着奴隶制度的存在”这一问题中,“数量”就是切入点,首先,提出如果数量过少则不足以说明社会性质的观点,这一点易于为大家接受,同时,列举希腊男性公民拥有奴隶比例的数据和中国女真社会时奴隶人数众多的例子,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接着,先说明两汉奴隶人数不够,进而说明两汉社会不足以称之为奴隶社会。其中,为了说明两汉奴隶不是大量存在的,翦伯赞先生从反面论证,从四个方面反驳认为两汉奴隶大量存在这一观点,指出其不合理性,最后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信服自己的观点。
在说完了最直观的问题之后,翦伯赞先生带着读者一起考察奴婢的起源,进而从根源上论证两汉时期官私奴婢的存在不能标志着奴隶制度的存在。在这里,翦伯赞先生首先引用了马克思对于奴隶来源的阐释,再说明两汉奴婢的来源与马克思的定义不符,这种论证方式对我颇有启发,用定义法,明确有力。此外,翦伯赞先生在论证过程中承认两汉奴隶的来源中有符合奴隶来源定义的,但不占主流,并且指出直到两宋时期这部分来源还是存在的,而没有人会说两汉时期还是奴隶社会。我认为这一点也很好,回避问题不如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与其等着被别人指出问题不如自己先做出全面的阐释。再者,两汉奴隶的主要来源是籍没罪犯的家属,而这种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奴隶他们而是惩罚他们。另有一部分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这是违法的,在奴隶社会这是合法的,这从反面说明两汉时期并不是奴隶社会。如此严谨的逻辑,实在让人佩服。
说完了来源,再说两汉时期奴隶的工作问题,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奴隶社会,奴隶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劳动,买奴隶是一种投资,和奴隶社会不同,两汉时期的官私奴隶不仅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且变成了社会生产的障碍,他们游离于生产之外,成为了地主阶级的装饰品。翦伯赞先生举了大量的例子还论证这一观点,同样,和起源问题一样,翦伯赞先生也承认两汉奴隶中也有承担生产任务的,但人数也不占多数。
在奴隶社会,奴隶受到非人的待遇,当牛做马。用斯大林的话说,奴隶社会的奴隶,“便是奴隶主所能当作牲畜来买卖、屠杀的奴隶”。和奴隶社会不同,两汉时期的奴隶虽然也有被当作牲畜一样买卖的,但是这种行为已经被宣布为违法的行为。
南京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 谢高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