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Evernote

王泽慧《你想要的女子,《围城》里都有》

2018.01.22
第三章中,褚慎明引用英国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进而又引出苏文纨那句经典之辞,“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简练凝结而言,便是书名《围城》了。

主人公方鸿渐,在婚姻的围城里,不想结婚却无法抵抗父母之命,未婚妻早亡却因祸得福,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却爱上了机灵活泼的唐晓芙,又因误会未果,最后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柔嘉的婚事……而在人生的围城里,他也算得上命运多舛,留学归来却是个“假博士”,意外到三闾大学当了先生,又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假学历,却因此受到同样是“假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他一直渴望突破自己,追求不一样的生活,却始终脱离不了过去生活的痕迹,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




书中与方鸿渐有过交集的女性共有四位,最先出场的,是回国船上遇见的鲍小姐。鲍小姐,是一个熏染过西方文化但自由放荡、不守妇道的女性形象,方鸿渐是她即时行乐的“一夜情”,不过为了打发长夜漫漫的空虚寂寞冷,但这一段过往又为之后方鸿渐的负面形象埋下了伏笔。虚假的情爱游戏人间,是爱情的可悲更是乱世的影射。

“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是继鲍小姐之后,被方鸿渐作为排遣内心孤寂的情感替代品。方鸿渐在“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的情况下,把一个爱自己而自己又不爱的苏文纨当作暂时的情感慰藉。假戏真做刻意迎合,月下引诱极尽暧昧,却又在那一夜之后,故事讽刺般逆转,方鸿渐薄情抛弃。而她也在得知被玩弄欺骗后,散失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投入曹元朗的怀抱。

如果说苏文纨的明线追求,误食了自作多情的恶果,那么,孙柔嘉的暗线追求,则成全了她收获婚姻的心思。孙小姐,对方鸿渐的爱情早就“有了心事”,她在追求爱情上所做的,区别于苏小姐的暧昧暗示。她聪明且攻于心计,深谙驯服男人之道,懂得苦心经营爱情。她柔弱温顺又楚楚可怜,制造各种机会把自己的情感暗示给对方,并想方设法促使方鸿渐向自己表白爱情,在竭力保持女性矜持被动形象的同时,以退为进,步步为营,最终成功围捕了方鸿渐。然而,也是因为她的精明算计,注定了她和方的婚姻终将困缚在爱情的围城里。

而整部小说里,唯一可爱又纯洁的,就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我爱的人,我要能占欲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从前就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她有着年轻女孩对爱情、对婚姻的幻想和憧憬,天真且率直,也拥有着偏执的自尊,后来自觉误会也不肯原谅,终于,一场纯美的爱情幻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

围城,围绕着一个主人公铺陈叙事,丰满的却是四位女性形象,她们各有千秋且淋漓生动,她们集合了新式女性独有知性、细腻、温婉、美丽的魅力,但同时自私、偏执、计较、软弱的人性也交织在她们的个性中,使得创作真实且更能捕捉人心。

有人说《围城》是一个恋爱宝典,也是一个婚姻读本,这一点我是不敢苟同的,但钱老力透纸背得塑造了四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鲍小姐和苏小姐都曾一度成为过方鸿渐在情感迷茫期的需求品,如果鲍小姐是高唱着肉体的情歌,那么苏小姐就是低吟着灵魂的情诗,这两个类型的女性都会令男人沉迷和欲望,但是她们终究只是成为了爱情的过客,因为一个太放荡、一个太傲娇,容易被吸引但不容易被征服。相比之下,有心计、懂进退的孙小姐成为了婚姻的赢家,至于后来婚姻走进了围城,这也就证明了一点,女人可以有大智慧不要有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再精明的局困住了别人也就困住了自己。

而关于唐晓芙,则一定要另起一行,因为这是从女性角度解读此书时,我会重点停留的部分。女性读《围城》,你可以读不懂鲍小姐的性感、苏小姐的知性,甚至孙小姐的御夫之术,但一定要读懂唐晓芙的率真性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并且可以放弃什么,这是一种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女人最害怕的就是在爱情和婚姻面前丧失了自己,丧失了女孩时候的勇气和纯真,又丧失了女人时候的选择和资本。自觉误会也不肯原谅的偏执虽让故事留有遗憾,但这样的性格冲突绝不显生硬,性格中冲突矛盾的存在使得人物个性鲜明,也因此成全了创作的真挚多趣,这对于写作是一个有效的学习与借鉴。

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糊里糊涂地进去了,就走出不来,不想出来也不敢出来,这就是围城。

婚姻是“围城”,人生也是“围城”。围城里困住的是那一群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她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子,却仍有许多旧式女子的弱点,最终还是困窘在传统文化的围城中。他们奔走在抗日烽火的国家兴亡里,虽留学归来,耳濡西方开放思想,但难有远大的抱负,又缺乏同传统势力斗争的勇气,结果只能挣扎在围城的精神困境中。他们和她们本应是愚昧众生中精神文化的先行者,但奈何命运,生而逢时,生不济世。

那个年代背景,少不了时势下的英雄,但更多,都该是书中那些懂得自省但不懂自救的匹夫,他们应运而生又生不逢时,但生而逢时又当如何?在时代和国运面前我们永远拥有的都仅是蚍蜉力量,卑微但也并非无所贡献。泱泱华夏,五千文明,历史是由少数人改写,但是由所有人创造的。我们是芸芸众生中的细沙末卒,却也是自己故事里的中兴巨人,一生不长,所做不多,但足够精彩,并非金戈铁马也可以家国天下。

北京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 王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