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Evernote

曾婷《狼图腾》读书笔记

2018.01.24
 《狼图腾》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一本奇异而灿烂的存在。他没有迎合商品经济下的写作时尚,没有性,没有欲,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却成为2004年最畅销的作品。这给作者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荣誉,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
    作者姜戎以史诗般的叙述手法和深邃的人文胸怀,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吟唱了一曲游牧文明和草原生态的挽歌。
    在中国大陆最后一块靠近边境的原始草原上,狼、牧民、草原上大大小小的各种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草原生态平衡。而狼是维持着草原生态平衡的关键所在。牧民憎恨狼——狼破坏入侵他们的领地,抢夺他们的家畜;牧民也感激着狼——草原狼帮助蒙古牧民猎杀着草原上不能够过多承载的食草动物:黄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旱獭等等;牧民也崇敬狼——蒙古狼是蒙古民族的图腾,他们信奉死后的尸体要经过狼的啃食才可以进入长生天。狼无论对于草原抑或是人们来说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陈阵,一名北京知青,因文革的牵连而来到这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他亲眼看见并且亲身体验到传说中狼的力量,从此,他便对狼深深着迷,走上了探索“狼图腾,草原魂”之路。他目睹了群狼在头狼的指挥下成功围堵了几百只黄羊;他也目睹了因粮食被抢,群狼为了报复贪婪的人类而发起的两次残酷而壮烈的战役;他更是目睹了在被激怒的人类发起的大规模围猎狼群下,狼生生咬断自己的一条腿投入绝境也不愿被人类抓住的壮烈。在一次又一次与狼的短暂而又震撼的接触中,陈阵对这具有神性的狼越发着迷。他发现,蒙古人很多本领以及习性都对狼有所借鉴,他发现,狼图腾其实也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为了响应号召而与朋友掏了一窝小狼,自责与懊恼不断刺入他的心灵,最终,他以“更好地知晓狼的弱点”为借口养下唯一活下的小狼小狼套上项圈......野性的狼本就不属于项圈小小范围之内,这也注定这头狼的悲剧——小狼发疯地想要挣脱项链却只是徒劳,后果则是喉咙不停冒血。最后,陈阵选择含痛结束了小狼的生命,而小狼像一头真正的蒙古草原狼,硬挺到了最后一刻……那一刻,陈阵才明白,“狼图腾,草原魂”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它们属于坦荡旷达的草原。

    不仅是狼,广阔的草原也迎来它的悲剧。人们用现代武器杀狼,又蚕食着狼群生存的领地,一步一步地破坏大草原,终于,几年后,来自于蒙古草原的沙尘暴已经遮天避日地肆虐北京,浮沉甚至飘过大海,在日本和韩国的天空游荡……
    此书一经出版,就引来多方争议,有人指责《狼图腾》虚构了“狼图腾”,有人对书中反复影射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优劣论”表示不满,也有人质疑“狼文化”是否值得真正的提倡。笔者围绕以上三点作论述。

    第一、是否可以虚构“狼图腾”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而姜戎笔下的狼图腾,不仅只是神的灵魂的载体,更是草原精魂的载体。作者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把蒙古人的品质以及狼的。在塑造狼图腾中的狼这一个形象时,作者已经并且对现实中的狼进行颠覆、重构与升华。

    在以往的文学,狼是贪婪、凶残的代名词。有学者提出,这其实是一种对狼“妖魔化”的举动。“当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对于狼还不占压倒性优势甚至相对弱小时,狼是强悍的,人是相对弱小的,同时也对人类带来一定的伤害或威胁,在这种前提下,人们畏狼、恨狼,将其妖魔化”,而这种逻辑,很显然,是站在人的角度,而非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评价狼的。而姜戎所做的颠覆则是转换立场,以正面积极地态度描写狼。

    有颠覆就必然有重构。作者重构了懂得调兵遣将的狼,威武不能屈的狼,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狼,智慧而强悍的狼.......他把草原的让人敬佩的品质赋予了狼,而草原的精魂通过狼这一生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个时候的狼就不能与现实中的狼相提并论,他是精神寓意大于现实寓意。

    重构后的狼变成一种新的信仰,这就是一种升华。可以说,蒙古族的精神核心

    如今,有人从时空以及历史的角度上证明“狼图腾”是不符合历史的,也有人提出某些狼的习性不同于现实,因而不值得对这本书提倡。而我认为,狼图腾的精神寓意大于现实寓意,它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因而如果过于计较现实中的狼的生活习性或者是否存在“狼图腾”的话,那就本末倒置了。另外,文学是虚构的,《狼图腾》早已自成一个世界,如今过多指责,反而是在扼杀一种想象力。

    第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优劣论

    姜戎在此书中曾多次提到农耕文明是“羊”,游牧文明是“狼”,这点引发多为汉学研究者的不满,并且有人称这是一种“法西斯主义”。有学者对姜戎的这说法提出自己——狼性不能代表游牧民族的性格,羊性不能代表农耕民族的性格。诚然,我认为他的提法是对的,但我不认为他的提法有很大的意义。一个民族的性格是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沉淀下来的,岂能以“狼”或“羊”一字说得清?显然,姜戎对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历史做出自己的一番思考,其中“羊”的提法是直指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希望通过“狼”来完善国民缺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人文关怀。

    鲁迅曾有多篇文章直论国民的劣根性,而姜戎同样的做法却引来不同的后果,其实有其自身的原因:作者过度吹嘘吹捧游牧文明。诸如草原民族是兄,华夏民族是弟的言论比比皆是。虽然,姜戎在访谈上说写这句话表明了两族之间的兄弟关系,然而兄与弟毕竟有前后之分,草原文明是否早产生与华夏文明尚有待考究,写出这句话实有不当。

    第三、“狼文化”是否值得真正提倡

    姜戎对狼的巨大颠覆理所当然地因此了人们的争辩与思考——“狼文化”是否值得提倡。在《狼为图腾,人何以堪——<狼图腾>的价值观退化》一文中,主要从狼的“达尔文主义”并不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兽文化”所尊崇的暴力已不适合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学应该以“人”为中心三方面阐释了“狼文化”其实是一种倒退,要值得反思。

    笔者认为,在思考“狼文化”为何物时,应该承认“人中的狼性,狼中的人性”。也就是说,狼这一图腾,或者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形象,不应该片面地从“兽”这一个角度来认识,也不应该片面地认为“狼文化”就是崇尚武力。在对“狼文化”的阐释中,人类占主导作用,我们对“狼文化”的阐释应该选取“狼中的人性”这种更加深沉的意向为主要阐释对象。在《狼图腾》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只又一只高傲赴死的狼,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只又一只即使咬断自己的腿仍不放弃生的希望的头狼。这里面的狼早已经成为了复杂的言说体,它们不仅是兽,“残暴和血腥只是狼的本能的表象,而它身上的自由意志默,坚韧执着,沉着果断的强者形象却给现代人更多地感悟”。

    而另一方面,在我们承认“人中的狼性”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中的羊性”。在《狼图腾》一书中,华夏民族是羊性大于狼性,而草原民族是狼性大于羊性。姜戎觉得,华夏民族的羊性属于一种国民缺点,他看到了农耕民族因循守旧、懦弱的一面,而此时“狼”的出现就如一支长矛,狠狠地刺入国民劣根性之中。“《狼图腾》竭力挖掘的草原狼背后的“强”与“善”的狼性精神,正是医治现代人体质和思想软化病的一种良药”。对于这狼性精神,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国民精神,将狼性中的闪光点移植到缺乏生命活力的人类精神世界中。
    《狼图腾》给予我的震撼不仅在于其狼性精神,也有他对生态观念的独到阐释。包括他认为草原是大生命,而草原上的其他动物皆是小生命观点。这种观点在如今“以人为本”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反思价值。另外,为什么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一部几近原生态的作品会横空出世,并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成为2004年最畅销书籍,仍值得我们去反思。
 
兰州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 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