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Evernote

于杰《《罗生门》读后感》

2018.01.22
初知“罗生门”是在大学时,它作为一部由黑泽明执导的著名电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最近我在书店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名为《罗生门》的小说集,买来看完才知道电影版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小说《密林中》,而“罗生门”的真身只是不过十页容量的短篇。我一直认为短篇小说再这么优秀也做不到长篇小说那样情节复杂,内容丰富,细节完美,但待我细细读罢文章,原本的疑虑和失落一扫而空,惊喜之余,内心回响着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

小说主要讲的是当时的日本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在一个名为罗生门的地方,一个被解雇无处谋生的仆役碰巧在这儿躲雨,正当他思忖是否要为生活而不择手段做盗贼时,却发现一位老妪在上面拔一个已死女人的头发,面对此情此景,这位仆役立即上去质问,而老妪的回答竟是死去的女人以前为了生活做尽骗人勾当,她现在为了活命这么做也应该被理解。本来还在正邪间犹豫的仆役,心里一横,把老妪的衣服抢走,遁入黑暗之中。

整篇小说最让人拍手称快的是:虽然故事情节不甚复杂,但芥川龙之介用冰冷晦暗的笔调,细腻丰富的景物描写和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瞬间将读者拉进压抑、苍凉的氛围之中,用极致冷静的刻画把人性中的“恶”无情剖开——人的自私无法回避,它是邪恶与丑陋的根源。尤其结尾最后那句“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无奈与绝望,让人不由得心生慨叹,思绪万千!

人性之恶还可以恶到什么地步呢?

真的不敢去想象这问题的答案。我不禁联想到前几天刚读完的一篇小说《枯河》,它让我的这份恐惧愈发强烈。莫言先生的这个短篇讲述的是一个身心不健全的孩子小虎犯了错,最后不堪忍受父母的惩罚,毅然赴死的悲剧故事。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是单纯干净的,小虎上树替小珍子折树枝仅是为了获得小珍子的认可,扔下树枝砸到小珍子也是无心之过,可因中农成分被村支书(小珍子的父亲)欺压的父母和被他牵连无法入伍当兵的哥哥在事发后却把由内心自私滋长出的邪恶强烈暴戾地宣泄到了他的身上,最后面对惨死在枯河的小虎,他父母“目光呆滞,犹如鱼类的眼睛”,围观的乡亲们的面容更是如“荒凉的沙漠”。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被人性之恶无情吞噬,人们却冷漠麻木处之,这种堪称地狱的世界,跟芥川笔下的罗生门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静心品思,当下社会即使褪去了“文革”的灰色外衣,人们因仓廪实,而知了礼节,可一件件恶性社会事件却仍不断地敲打拷问着脆弱善变的人性,这多么符合芥川龙之介揭示的“人性之恶不可避免”的观点!

那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中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说得耐人寻味。小时候我们主要在书本中浅识或高尚或卑劣的人性,长大后也将遍尝人世的冷暖炎凉,在成长的同时逐渐认清生活真相——生活里善恶是交织的,善因脆弱而宝贵,恶无底线。但每当被这冰冷事实挫伤时,我们又发现另一个真相——每一次都是爱来治愈我们的伤痛的。因为爱是无私的,所以当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深爱一个人,热爱一件事,珍爱一世生,在恶劣的环境下便能更有力地守住内心那条人性自私的底线,不至于在罗生门前过早踌躇甚至堕入黑暗。除此之外,我想,对人世以及生活美好的希望也是一剂良药吧,想想史铁生写的《命若琴弦》,这个故事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一个希望,即使是不存在的希望,即使是欺骗,也是必须的,那样才有活下去的动力”吗?

愿未来,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罗生门只乖乖躺在他的那本薄薄的小说集子里,在虚构的世界中时刻警醒着一代又一代人。

烟台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 于杰